不薄新书爱有味旧书读书

  • 内容
  • 评论
  • 相关

  某回承受媒体专访,不薄谈及新书旧书的新书联系,我信口开河  ,爱旧说自己“不薄新书爱旧书” 。书读书这话初闻很简略,不薄实则内蕴深沉,新书值得一说  。爱旧

  近百年前 ,书读书闻名美学家朱光潜写过一册畅销书《给青年的不薄十二封信》 ,第一篇“谈读书”,新书有这么一段:“许多人曾抱定主旨不读现代出书的爱旧新书 。由于许多盛行的书读书新书仅仅投合一时社会心理  ,真实毫无价值。不薄通过年代筛选而高耸独存的新书书才有永久性 ,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许多遍。爱旧我不敢劝你彻底不读新书 ,我却期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,由于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习尚  。”话说得很含蓄 ,骨子里仍是回绝“盛行的新书”  ,发起阅览那些“通过年代筛选而高耸独存的书” 。

  我的情绪没有朱先生那么决绝 ,曾撰文剖析不同国家 、不同年代 、不同阶级关于“经典”的不同了解,还有“经典”与“盛行”之间扑朔迷离的坚持与对话的联系。因而 ,我不敢彻底谢绝“盛行的新书” 。仅仅面临每年出书20万种新书的现状,的确有一种茫然失措的感觉 。反躬自省 ,明知新书中有不少精品 ,但供认个人时刻及精力有限 ,只能更多照料自家书房中那些老住户 。并非恋物 ,也不纯粹是怀旧,就由于翻阅旧书时,有或许从头面临自家从前有过的喜怒哀乐与得失成败 ,感觉上更为厚重与立体 。

  跟着年纪增加,知道人生有限,能读的好书真实太有限了,因而  ,不能不挑食,倾向于阅览那些自觉风趣并且读得懂,还与自家生命进程相关的图书 。可所以新书,但以旧书为主 。新书有钱就能买到,旧书则不见得 ,有时候,真的是可遇而不行求 。

  我说的“旧书”,不是古书店里贵重的秘籍珍本 ,也不是旧书店中两三折的减价图书,而是藏在自家书房的某一旮旯,素日里可贵碰头,但犹如多年故人,“不思量,自难忘”的书本 。表面上有点寒酸 ,来历却很不一般,每本都能讲出一堆故事 。这样的旧书  ,刻着时刻印记 ,带着个人情感 ,有温度,存回忆 ,不行仿制 ,绝无仅有,承载着往日的好时光,值得一再摩挲 。某种含义上 ,那已经成为我生射中不行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
  书本不仅仅是铺排 ,刚进家门时 ,的确只要物质形状;可通过阅览 、把玩与品尝,逐步融入我的生命与回忆中。多年后 ,青灯下单独面临 ,俨然是无话不谈的老友  。借用辛弃疾的词——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。”但这里有个条件 ,那些书有必要是从前直接面临、多少有过沟通与对话的。坦白交代,书房高耸,好些书其实没有这样的走运。

  藏书再多,若未曾读过,仅仅物质占有 ,含义不大。最好是刚入门时 ,略为翻阅,并写下开始的形象 ,以免“一入侯门深似海” 。道理粗浅,但真实实行起来 ,很不简略。那天拾掇藏书 ,发现一大本《陈夏买书志》,撰于1987年9月的“小引”中,谈及买书五乐 ,其中有曰:“买书归来 ,随意翻阅  ,赏其书香扑鼻,叹其高论惊人 。亦有大喊受骗 ,摔书长叹之时。读好书手舞足蹈 ,却未必见贤思齐;睹浊物嬉笑怒骂 ,倒令我立志著作。好好坏坏 ,皆有可喜之处 ,此其乐五 。”应该说 ,立意不错 ,仅仅很难坚持。最早一则写于1987年9月24日 ,2000多字;最晚一则是1990年4月16日,只要短短五行 。也就是说,持续时刻不到三年 ,且越写越简略,最终只剩下购书时刻及书名 。

  为了催促自己不忘初心 ,我曾以《陈夏买书志》为资料,在《眺望周刊》连载《逛书摊》。那则写于1988年12月的《〈逛书摊〉小引》 ,谈及自己年来颇喜买书 ,只怕变成了业余图书馆员。所以 ,买书、藏书的一起,也不时记下翻书 、读书的感触与领会 :“买了书而不翻不读 ,在我总有一种负罪感,就好像请来了朋友而又撇下人家不睬 。可要读完每本刚买来的书  ,又真实不必要也不或许。所以想了个折中的方法,逼迫自己三五天内  ,把刚买来的书随意翻翻,取得大约的形象,有爱好就读下去,没爱好则为日后的阅览供给‘索引’。”很可惜,小引加13则短文 ,坚持不到一年,也无疾而终 。

  跟着时刻推移,家中藏书越来越多,作业也越来越忙 ,许多书本入藏后  ,并无仔细晤面的时机 ,真是愧对许多好书。虽有激烈的求知欲,但被日常业务揉捏,或忙着编撰专业著作 ,不能心无旁骛、无拘无束地阅览 ,见到好书,拿起又放下,一不小心便咫尺天涯 ,对此,深感惋惜 。

  素日里读书 ,很少写具体的批注 ,仅仅要点画线 。即便如此 ,看着那些高高低低 、深深浅浅的曲线,遐想旧日读书情形,揣摩最初的心境与感触,仍是蛮风趣的  。比方那天翻阅王瑶先生著《我国新文学史稿》 ,上册上海新文艺出书社1954年版,封面盖父亲的印;下册上海新文艺出书社1955年版 ,封面有母亲的签名 。爸爸妈妈当年购藏《我国新文学史稿》上下册 ,显着都仔细读过 ,书上画了许多红线  。日后我报考北大博士生时 ,也曾运用这两册书 ,仅仅每个人画线风格不同,仍是能大致判别。两代人的阅览痕迹,或重合,或别离,能不引人遐思?

  面临满屋子旧书,爱情十分复杂 ,有的最初痴迷 ,现在已扬弃;有的初见时无感  ,今天却较为冷艳,这样的比如 ,举目皆是。所谓时局的变迁 ,所谓生命的痕迹,所谓阅览的前进,就体现在许多当年分外爱惜 、现在或许蒙尘的“旧书”上。所有这些,岂是装帧越来越考究的新书所能替代的?

  (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)。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6月13日 20 版)。

版权声明:如非注明,此文章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: 转载自嵇夏

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j48f.jtrto.cn/html/35b2499940.html